
农贸美学、业态再构、智能管理,今天的菜市场不止有菜

少有人注意的角落,一些菜市场长出了“新模样”。
不久前,被称为“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的崇文门菜市场重新开业,保留老崇菜经典元素的同时,融入轻食、文创、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主打一个怀旧与时尚并存、烟火和美学混搭。
像这样功能升级后重启的菜场,在全国范围内不在少数。
苏州双塔市集,居民买菜之余还可以听一段评弹;西安建国门老菜场,“菜场+咖啡”的跨界混搭成为日常……承载着市井烟火的菜市场,正从单一的买菜场所,转变为集购物、餐饮、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体”。
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鼓励发展贴近社区、聚焦日常的便民消费新场景。
老场景要承载新体验,不仅靠美学赋形,更依赖内容赋能。“Plus版本”的菜市场,改了哪些?效果如何?痛点在哪?
01 农贸美学
空间、氛围、情绪,是老菜场场景更新的关键词。
“崇菜的肉馅,年三十的饺子。”这句口头禅,承载着老北京人对崇文门菜市场的深厚记忆。
今年1月8日,建成近半个世纪的崇文门菜市场重装开业。沉寂15年后再回归的新崇文门菜市场,对老街坊而言是久别重逢;对年轻人来说,则是一场颇具新鲜感的“市井漫游”。
新崇菜主打一个“怀旧风+时尚感”。温暖的黄色基调和复古瓷砖铺陈全场,分区标识采用“灯笼式”牌型,店铺悬挂榆木制牌匾,从整体风格到动线设计,从标识文案到空间细节,保留功能性的同时,丰富视觉呈现。
在情绪营造上,也融入了更懂年轻人的“多巴胺美学”——绿色叶菜、红黄果蔬错落有致,具有视觉张力。悬挂的文案也颇具巧思:既有“门儿清”“您里边儿请”等京味儿方言,也融入了“再多的步骤 都是小菜一碟”“给生活加菜 也给快乐加料”“菜蔬学浅 拒绝内卷”等贴合年轻人情绪的短句。
据新崇菜运营负责人袁鸣介绍,设计前期,团队前往胖东来、苏州双塔市集等地考察,结合周边“老社区+写字楼”的环境,将菜市定位为“既服务老街坊,也吸引年轻人”的融合型空间。
“工程软装我们找了专业的设计团队,挂幅也会定期更换,主要是从视觉上去营造新鲜感和氛围。”袁鸣说。
让老味道还在,新鲜感也有,不只是单个菜场的改造思路。
位于杭州西湖区的古荡菜市今年迎来4.0版本,外观变身为一座民国风的小洋楼。内部挑空的墙面上,悬挂着描绘西湖、西溪湿地、断桥残雪等杭州地标的灯箱画,地方文化浓厚。
“有种时空穿梭的感觉。”24岁的浙江大学学生蒋小婵说,这是她和朋友继文二菜市、红石板农贸市场之后,在杭州打卡的第三家新型菜场,“这里有生活感,装修好看,还有氛围,能拍一些‘漂亮菜’发朋友圈。”
02业态再构
视觉吸引只是入口,将顾客留下来,还要看内容增量。
北京市《“十四五”期间推动全市社区菜市场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将“颜值”和“内涵”双提升作为目标任务,鼓励菜市场从功能型走向融合型、体验型。
改造升级的菜场引入跨业态元素,实现了“杂而不乱”的融合。
新崇菜有近百位商户,传统果蔬、生活服务、网红轻食各占三分之一,新增的养生蔬饮、卡通馒头等品牌和口腔、修脚、药房便民服务,对顾客形成了“全龄化”吸引力。
为立住“情怀和潮流并存”的定位,开业初期,新崇菜特意邀请了一批“老字号”回归,曾火遍街坊的电烤串再次开业,迅速吸引了一波“情怀消费”。
同时,新品牌也逐渐扎根,并被安置在主入口最显眼的地方。郭成龙和朋友开的“有点儿意思”,主打“老国货+新文创”,售卖清凉油、瓷缸、中药玩偶等产品。他说:“我的顾客上到八十岁,下到十几岁。选择这里,一是租金比外面友好,二是有生活味,我们的品牌和菜场的新模式刚好契合。”
另一家中医养生饮品的客群是疗愈经济升温下追求养生的年轻人,“我们之前做市集,这是我们第一个固定点位。”合伙人说。
这样的“多元业态拼图”并非一成不变。
新崇菜设立了半年一轮的动态调整机制,会根据客流反馈、经营情况对商户的位置、品类进行变动。
运营负责人袁鸣指着一家主打售卖西红柿的摊位说道,这家店铺有各种西红柿,“种类齐全度是北京之最”。菜市场内有这样的店铺,他们就会建议其他摊位避开同质竞争,保证市场的差异化。
杭州古荡菜市拥有四层约29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目前入驻经营户105家,入驻率100%。其中,90后、00后摊主占比20%。
古荡菜市负责人郁红梅坦言,他们要做的是一个综合性、全龄化的社交空间,“现在不少小年轻追求混搭,买几根油条再点一杯冰咖,可以坐在门口聊一上午。我们的市场要高颜值、有艺术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来。”
除了买与卖,在新型菜场,还有“一起做”。
今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共享食堂,是古荡菜市最受欢迎的“新场景”。这里的厨具调料由菜市统一提供,顾客可以选择自己炒或厨师代炒。加工一份素菜8元,荤素搭配10元,如果在菜市买菜,还有八折优惠。
“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做饭的空间。”古荡菜市负责人郁红梅说。她发现,来逛菜市的不少年轻人是租房族、公寓住户,没有做饭条件;还有人不想吃外卖,又不太会做饭。
03 改造升级,效果如何?
人气是检验消费的最好标准。
随着菜场文旅化,不少年轻人把打卡菜场当作旅途的“在地体验”,有人说“菜场充满活人味儿”“这是反emo疗法”。
记者在新崇菜就偶遇了两位拖着行李箱的游客,“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来打卡,所以直奔这里,想感受一下当地特色。”
而从实际数据看,成功的改造项目确实带来了效益。
据郁红梅介绍,今年1月重开后,古荡菜市日均客流达3500人左右,比原来增长近两成;其中年轻顾客增加了30%以上,客单价稳定在40元左右。
“双休日的日营业额可以达到40万元,我们认为这个数据在同等体量的菜市场里还是可观的。”郁红梅表示。卖大饼油条的小摊主也透露,改造后的日营业额从一两千元涨到了三四千元,增幅明显。
新崇菜日均客流量稳定在5000人左右,“老顾客回流+年轻人组团”是他们客流的主要来源。运营负责人袁鸣表示,开业三月整体表现良好,营业额在预期之内。他也指出,刚开始时很火爆,情怀和新意实现了双向奔赴,热度退去后,顾客主要还是附近2—3公里的居民。
不过,相比数据,更难得的是管理方式和运营逻辑也在改变。
改变之一,是“智能化”。
古荡菜市的出入口有一个“数据驾驶舱”,屏幕实时滚动着当前营业摊位数、今日菜价、交易总额等,甚至还有摊位销售排名和食品检测情况。
“这些数据不仅为我们管理市场提供了依据,也让消费者心中有数——今天的菜贵不贵,买的人多不多,看得清清楚楚。”郁红梅说。
改变之二,是从“管好摊位”到“更懂人心”。
其一,要懂顾客的心。
——比如,许多城市的菜市给摊位统一配备了智能电子秤,不仅有商户的营业信息,扫码还能查看菜品的进货渠道和批发价,让顾客买得放心。
——再比如,不少地方会在周六日举办国风巡游、快板表演、乐器演奏,打造动态场景,让顾客体验感更强。
其二,要懂商户的心。
据介绍,古荡菜市十五年未对商户涨租,最新一轮改造由街道全额出资,搬迁回归的老商户摊位费减免两个月,年轻创业者可免租三个月。“目的是不让改造成本变成摊主的负担,更不能转嫁给消费者。”郁红梅说。
04能红,也要“长红”
改造能让菜市场红起来,但想长红,还要克服一些痛点。菜市场,是不是都应该去改?如何看待全国多地的焕新热潮?
——首先,改造不应盲目。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介绍,我国菜市场经历过两轮改造:第一轮以硬件为主,环境更干净、管理更规范;第二轮即融入社区文化、社交功能和网红业态,打造复合型生活空间。其中,部分2.0版本的菜市场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空间,助推当地文旅发展。
然而,他强调,作为民生工程,菜市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满足居民使用需求上,而不是盲目造景造势。
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也提醒道:“菜市场规模有限,想实现地标效应是有难度的。即使重金改造,也有可能昙花一现,不是每个项目都要追求网红和地标。”
——其次,平衡功能和定位。
调研过程中,记者同样听到了“变成了低配版超市”“四不像”“能否长久开下去”的声音,一些菜场向着“轻网红化”的方向升级,可能会“水土不服”。
“其实菜市场一直是以中老年顾客为主,大家很少跨区买菜。”胡小武强调,一定要结合周边社区的人口结构来改,要尊重消费半径内客群的消费能力。
事实上,菜市场的升级方向,也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高度契合。按照商务部的要求,社区商圈应集聚多业态,将服务半径控制在步行15分钟内。北京市地方标准《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也规定,一个菜市场应按照“服务半径不小于800米,服务人口在0.5万—2万人之间”的标准进行配置。
胡小武建议要首先考虑中老年顾客基本的买菜需求,建立一些社交、休息、活动空间,提升“银发群体”的参与度,此外再适当配备年轻人喜欢的业态。
董利也认为,菜市场的改造虽然要以适应新消费需求为主,但要循序渐进,让各年龄层的人群有一个过渡适应期。
——最后,谨防价格离心。
装修一新、业态升级,价格会上涨吗?这是不少顾客的担忧。
记者调研中,也有商户表示租金有所上涨,虽然暂时是盈利状态,但是否长干还在观望中。
租金高低,不仅关乎账面成本,还与菜场的定位有关。商户与经营方之间,本质是双向选择的关系。
对此,新崇菜运营负责人袁鸣坦言,“不想打价格战,只想打价值战。”嵌于购物中心的新崇菜不刻意追求“谁便宜谁赢”,而是希望通过提供更有特色的体验和附加内容,让顾客觉得“值”。
这也意味着,随着定位的“错落有致”,菜市场的竞争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改造只是起点。
“轻网红化”的菜场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仍值得观察。董利指出,“菜市场首先要保障的是家门口吃菜和食品安全两个问题。”空间设计和业态融入可以借鉴,但真正的核心在于读懂本地人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菜市场的热度,是一种生活热度。想要长红,靠的不是一次翻新,而是对周围消费需求的精准研判和长期的管理运营能力。改什么、怎么改,不仅关乎菜市自身的存续,也为城市更新从“推倒重来”向“精耕细作”的深层转变提供思路,为激发居民日常性消费需求提供“新支点”。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8608.html发布于 2025-04-25 17:39:2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