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部AI电影登陆院线:70分钟的长片,AI怎么做?|对话主创

©️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AI用于影视作品生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Netflix早在2023年就发布了首部AIGC动画短片《犬与少年》;芒果TV的旅行综艺《我们仨》启用AI导演,负责旁白、串场和行程策划;美国导演哈莫尼·科林运用AI和游戏引擎制作的影片《暴力漂1流》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今年的“SIFF
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中特地拆分出AIGC单元,面向全球征集AI制作短片……但大部分影片时长都在10分钟以内,没有复杂剧情、主要角色不超过3个,全程用AI制作一部符合院线上映标准的长片,仍是一大考验。
4月24日,70分钟长片《海上女王郑一嫂》在新加坡上映,作为全球首部政府批准走进院线公映的AIGC大电影,这部作品拥有完整故事情节和流畅的画面,打破了行业对于AIGC内容时长的固有印象。
“AI有自己的演技和表达。”一位现场观众说:“没有想到AI能完整地表达一个这么长的故事,而且看到了故事的明线和暗线。”
靠AI来制作一部长片,当中的挑战不难想象:剧本体量大、故事线复杂、角色众多,对AI内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超短片;场面调度复杂且涉及不同镜头/景观视角,但AI很多时候只会生成千篇一律的镜头,难以完全表达导演创作想法;大银幕会放大各种细节问题,动作不连贯、不同人物“撞脸”、同一角色前后“变脸”等现象都无处遁形……
《海上女王郑一嫂》制作中遇到的坎一点都不少。在影片于新加坡上映之际,「深响」与其制作方FizzDragon创始人、CEO陈卓展开聊了聊影片背后的故事以及AI技术对于影视行业真正的变革之处,相信能为正在积极拥抱AI时代的影视行业,提供一些启发。
当AI用于长片:故事、对白、人物的难题如何各个击破?《海上女王郑一嫂》的人物原型是传说中巅峰时期指挥大约1800艘船只、统领十万名海盗的传奇女海盗“郑一嫂”,《加勒比海盗》系列的女海盗王“清夫人”也是以这位传奇女性为蓝本创作。
FizzDragon创始人陈卓告诉「深响」,“郑一嫂”作为一个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海盗帝国”里一步步往上爬、成为“十万大军”的统帅,给这段经历蒙上了更多传奇色彩,也激起了她的创作兴趣。Sora的面世,AI视频生成成为风口,则让后面的故事变得顺理成章:以没人尝试过的AIGC全流程制作方式,拍摄一个同样罕见的传奇女性故事,何尝不是一种致敬?
工科专业出身、却一直坚持写作的陈卓,算是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技术和创作两方面的专长,让《海上女王郑一嫂》项目顺利落地。但后面的拍摄进程,远比想象中复杂。看似强大的AI技术,在实际拍摄里仍有许多无法攻克的难点。
《海上女王郑一嫂》登陆院线
首先是长对白、长镜头的画面处理问题。一般情况下,AI生成的画面流畅度、质感没有太大问题,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但一旦涉及到长镜头、长对白等信息处理量更大、更考验镜头理解能力的画面,AI的缺陷就显露无疑。
陈卓告诉「深响」:“比如一个角色要讲一段很长的对白,但镜头又不能太枯燥,这时候就不能指望AI能生成一段满意的长镜头,而是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加一些分镜头,丰富整个场面。”更不用说诸如一镜到底、固定/运动视角长镜头、主观推拉镜头等带有创作者个人烙印的高阶手法,对现阶段的AI来说还是太过超前。
这背后的症结,是AI大模型追求数据归一、程式化的底层处理逻辑,和电影拍摄“作者性”之间的冲突:AI通过大量数据推理、深度学习,得出文本理解-画面生成的“统一公式”,而每一部电影的镜头都带有创作者自己的特性、气质,二者从制作原则上就存在冲突。
其次,还有不同人物的“撞脸”与同一人物的“变脸”难题——同一个角色AI“演着演着”长相变了,这是人类演员不可能发生的事。
陈卓透露,《海上女王郑一嫂》的角色只有10个左右,其中主角不超过5个,角色数量的设定已经充分考虑AI生成能力,希望尽量避免“撞脸”,同时确保同一角色不会前后“变脸”。但最终呈现的效果,依然无法让人完全满意。
为此,FizzDragon团队只能采取一些人为的补救措施:把人物素材进行拆分,并投喂给AI进行特定训练,让系统更深入理解需要生成的人物形象;同时配备一个负责“换脸”的小组,通过后期处理把雷同的人物替换掉,并处理同一角色前后脸型“穿帮”问题。
生成的人物长相过于雷同是AI历来最受诟病的缺点之一,人物形象无法保持一致的问题,则会在时长更长、角色戏份更重的长片中被放大。从技术上讲,前一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AI训练数据雷同,面对大同小异的脸部特征、形象气质等人物生成指令,AI工具很难完全避免撞脸现象。此外,还要考虑到伦理、版权归属等敏感话题,AI生成的人物不能完全贴近“现实”、有许多顾及,这也对生成效果形成了一定限制。
而人物无法保持一致,则归咎于AI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在影片中,角色需要根据剧情在不同场景变换造型、形象气质,但AI的文本编码器语言理解能力仍有缺陷,一旦所接收的生成指令出现变化或误差,就可能无法完全复现同一人物形象。
对于一部要登上大银幕的电影来讲,这些缺点将被无限放大——如果说镜头的处理,影响的是影片质感,代表着审美上限,那么场景、人物生成精细度和统一性,以及可能出现的“穿帮”问题,则是必须严格把控的质量底线。针对画面处理、人物生成这些现阶段的AI技术盲点,业内也没有统一的解法,只能靠人力灵活应对,后期处理。
图源:《海上女王郑一嫂》官方预告片
事实上,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拍摄中,这种需要人与AI合力,或者靠人力为AI兜底的状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剧本创作、分镜头剧本处理和后期剪辑等环节,人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远非AI可以取代。
陈卓表示,《海上女王郑一嫂》的剧本从一开始就是全靠“人类”团队创作,并未假借AI之手。在她看来,这既是出于对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的尊重、对创造乐趣的维护,同时也有对AI能力的怀疑——对历史史料的查证,目前的AI就无法做到十分严谨专业,比如AI生成人物身着的服装不一定就是历史年代准确的制式。
而在分镜头剧本的处理上,团队虽然曾寻求AI帮助,但效果差强人意。陈卓透露,AI处理的分镜头剧本时最大问题是太传统、缺乏创意和特点,这和长镜头生成、长对白处理时出现的问题是相似的。毕竟和剧本文稿一样,分镜头也是创作中的一环,背后需要人的创意与构思赋予生命力,这些是AI暂时还无法替代的。
其实早在2021年,海马轻帆就上线了类似“AI编剧”的应用工具,如今像影视公司华策、视频平台爱奇艺也都推出了剧本智能创作系统,去年猫眼娱乐还发布了首个面向长剧本解析的动态故事板AI生成工具“神笔马良”。但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这些尝试也都处于早期。
此外,在剧本创作中,团队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不同于传统拍摄技术,AI生成仍有缺陷,不是所有镜头都能制作出来。所以团队只能几经推倒、重改,把剧本调整到AI能力所及的范围。
而AI制作和传统影视拍摄还有一层重要的差异体现在流程上:在传统拍摄流程里,都是先有剧本,以剧本为主导,搭配所需的人员、技术、设备、场景。更有甚者,诸如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马丁·斯科塞斯等好莱坞大导,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剧本构想去开发原生技术,比如为詹姆斯·卡梅隆团队为《阿凡达》研发的实景3D摄影系统。
而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拍摄中,人与技术似乎被放到更对等的位置上,成了需要相互磨合、理解的一对“伙伴”。这种关系的转变,是会成为对创作自由的限制,还是对创造流程的规范、让成本和周期变得更可控,相信会在日后的更多实操案例中,成为行业反复探讨、争论的焦点。
但仅就《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拍摄经验来看,当AI对的制作介入从单个环节转换到全流程,其实是为导演、编剧们创造了一个更深入理解这项技术的机会,也是缓和人与AI对立氛围的契机。创作者应当清楚意识到,现阶段的AI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尤其是在创作环节,自然也无需将AI视为必须抵制的洪水猛兽;相反,在制作环节,如果能善用AI,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降本、提效、调低门槛。
用AI处理大场面,能显著压缩成本、提高效率 图源:《海上女王郑一嫂》官方预告片
和传统电影拍摄相比,AI的灵活性是无可比拟的优势。既不需要考虑天气、演员档期和表演状态这些不可控的客观因素,也省去了勘景、置景、打光等大量流程,系统在短时间内就能生成大量场景素材,这里面节省的时间、成本都是肉眼可见的。尤其是对于新入行,资源、经验欠奉的创作者和团队而言,AIGC无疑大幅降低了电影拍摄门槛,为年轻团队提供一条实现抱负的快捷路径。
陈卓就感慨道,如今的影视文化作品仿佛陷入了重复叙事、套路固化的怪圈,“如果你的创作不符合主流,就很难得到支持。”但一个有活力、健康的产业环境里,创作者应该有更自由的表达空间。这种背景下,人与AI相互配合,以人为本把控内容质量,借力AI为制作增速提效,才是最合理的路径。
而在这个磨合过程中,随着创作者对AI的认识不断加深,使用经验的积累,制作效率和效果也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说到底,创作者与AI并非天然对立,当然也绝不是单箭头寄生依附。二者更应该是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亲密战友”。
连点成面、步步深入:AI如何革新影视生产范式?《海上女王郑一嫂》是FizzDragon在电影长片上的一次新尝试,不过团队并没有对影片设置太多商业目标。陈卓表示,影片尽量在艺术层面做得更好,FizzDragon希望把《海上女王郑一嫂》当成一张名片,后续吸引更多人关注FizzDragon、撬动更多资源。
从FizzDragon的布局来看,电影也不是其野心的全部。作为一家追求人类创造力与AI生产力融合的公司,从短剧、文旅到教育,从内容生产到技术培训,FizzDragon在AIGC+影视文化的赛道上有着广泛涉猎。
影视内容方面,除了《海上女王郑一嫂》,FizzDragon还签约了豆瓣小说作者贾洋,计划打造AIGC版《孤独笔记》网剧;短剧方面,除了以《山海经》为蓝本的一系列作品,还涉足科幻题材,制作《月球移民地》等项目;文旅项目方面,则和三星堆博物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及部分高校达成合作;此外,还和覆盖全球数千家电视台、全球广播联盟知名公司Athena联合开发针对影视从业者的AIGC课程、商业化解决方案……
围绕AIGC+影视文旅,FizzDragon进行了多方布局
FizzDragon是一个切面,让外界清晰认识到,AI对影视行业的渗透已经从分散性走向集约式,从镜头生成、辅助拍摄等单个环节放大到整个流程、整条产业链,由点成面,对影视工业产生深刻影响。面对这股不可阻挡的AI潮流,业内的态度也逐步转变,从一开始的绝对抵触,到冷静下来审视、了解继而主动拥抱AI。
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国外有许多影片在拍摄中使用了AI技术,影片质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创作团队倒是收获了实打实的便利。
捅破华语电影票房天花板的《哪吒2》背后,就站着天工异彩和Base
Media等业内领先的AI视效公司。哪吒在鼎内冲破封印、重塑肉身那场重头戏,得益于AI对骨骼动力学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才辅助制作出肌肉收缩、皮肤褶皱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就连哪吒毛细血管的崩裂瞬间在大荧幕上都清晰可辨;而片中几场重点打斗戏,哪吒、敖丙等主角“放大招”时的冲击力场面,同样少不了AI粒子模拟等技术的加持。
《哪吒2》当然不是特例。从国内到国外,一大批商业大片、独立电影的制作,均已离不开AI元素:
《流浪地球2》借助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生成对抗网络等技术“复活”吴孟达、让年过半百的吴京“重返二十岁”;《只此青绿》通过AIGC制作一个镜头只需半天,而常规技术手段需要一个星期,大大提高制作效率;好莱坞方面,《美国队长4》用AI工具扫描群众演员数据用于后期合成、《疯狂元素城》使用AI模拟片中流体效果、《瞬息全宇宙》用AI来处理特效镜头以提高渲染效率、《粗野派》用AI调试演员口音,用途越来越广泛……
中外多部大片都在制作中使用了AI技术
从这些案例中也可以看到,业内也好,普通观众也罢,对经由AI处理的镜头也没有原先这么抵触。早前,Disney+只是用AI生成剧集《秘密入侵》的片头,就遭到网友和从业者的疯狂抵制;如今,《流浪地球2》、《哪吒2》狂卷票房,《粗野派》、《瞬息全宇宙》横扫奥斯卡,受到业内和市场的一致认可。
一众业内大咖对AI的态度,也正是在一系列案例的影响下,悄然发生转变。向来走在技术前沿的詹姆斯·卡梅隆,在近日作客一档播客节目时对AI在视效处理上的应用前景表示乐观,认为AI能显著降低成本,对于追求视觉效果、不愿向时间妥协又要应对制片方压力的创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詹姆斯·卡梅隆甚至预判道,如果我们还想看到《沙丘》系列这种大制作、大场面电影,就必须找到削减成本、同时保持质量的方法:那就意味着制作方不能裁撤特效团队,而是要借助AI提升效率。无独有偶,陈卓也透露,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后期制作中,AI能帮助处理约60%重复性、基础工作,让剪辑人员能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各个互联网大厂、影视公司都在加紧开发各类AI应用,影视工业的AI基建逐步完善,功能也在持续迭代、提升。
国内有快手的可灵、字节的即梦、腾讯的智影等主打视频生成的AI产品,阿里、百度等大厂旗下的大模型也都支持相应功能;国外有大名鼎鼎的Sora、Runway、Synthetic等应用工具,也诞生了不少像FizzDragon这种专注于AIGC内容制作的工作室,如Fable
Studio、Wonder Dynamics。
和当初的“千模大战”一样,一开始,大厂的产品先追求广度,先确保提供基础功能,并未在技术、功能上做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看到大厂逐渐找到发力点,在特定环节挖掘出技术深度,拥有了区别于同类竞品的长板。
陈卓透露,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拍摄中,团队在不同场面的生成中采用不同的AI工具,发挥对应工具的长处,其中海螺AI的人物演技生成效果更好,Runway生成的大场面质感较佳。
而为了持续调优产品效果,一些大厂也主动邀请创作者参与创作实验,给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去年下半年,李少红、贾樟柯、薛晓路、俞白眉等九位知名导演就加入了“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使用快手可灵生产AIGC电影短片,有经验、敢尝鲜的创作者,都已慢慢摸索出自己的AI工具使用心得,甚至主动加入创作阵营,调试产品效果。
从作品效果和后续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几位大导演对AI工具现阶段的能力并不是完全满意。俞白眉就表示,AI对真人动作的还原还较为粗糙。但在实验过程中,导演们也找到一些灵感,以及在后续创作持续优化工具的方法。薛晓路就透露,为了让AI生成的动物更接近真实动态并保持一致,剧组学会了向系统投喂大量同一个宠物的照片、视频素材;贾樟柯合作的AIGC创作者则表示,可灵AI使用景深、对焦切换等镜头营造的空间感已经达到非常出色的效果。
薛晓路导演使用可灵AI制作的短片
毫无疑问,无论当下还是未来,AI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在影视产业中的作用;也如同数码、胶片、IMAX等摄影设备一样,各类AI工具各有精通,很难出现一款各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的集大成产品。但随着人与AI的磨合不断加深,创作者会更懂得如何运用AI工具,发挥对应技术长处,让后者成为创作质量、制作效率的双重加持。
总而言之,AI的应用虽不至于说彻底颠覆影视产业,但必然能给行业带来一些新气象,也为缓解创意枯竭、成本限制、周期不定等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以上就是关于【全球首部AI电影登陆院线:70分钟的长片,AI怎么做?|对话主创】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8592.html发布于 2025-04-25 17:19:3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