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他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在他身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访客 2025-07-15 15:31:56 72753
他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在他身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摘要: 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程专家梁守槃之子梁珪宣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别场跨越时光的科研接力带来演讲《科学家的人生片段——梁守...

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程专家梁守槃之子梁珪宣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别场跨越时光的科研接力带来演讲《科学家的人生片段——梁守槃的故事》,讲述中国航天历史上,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下是梁珪宣的演讲节选:

翻开中国航天史,有这样一段记载:1958 年,任命梁守槃同志为1059地对地导弹总设计师。这短短一句话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延续数年的故事。

故事要从 1955 年说起。

那一年,钱学森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防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钱学森回国后,毛主席在一次接见中问他:我们能搞导弹吗?钱学森没有直接回答能或不能,而是反问:为什么不能?正是这句话,坚定了党中央搞导弹的决心。

1956 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当时中苏关系还非常好,苏联援助了两枚 P-1 导弹(德国 V-2 导弹的仿制品),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教材。

1957 年,考虑到 P-1 导弹可能不够用,中国决定引进更先进的 P-2 导弹,苏联表示可以帮助中国仿制 P-2 导弹,由他们提供样品和图纸资料。1958 年,两枚 P-2 导弹、全套图纸和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中国正式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

然而,谁来担任总设计师却成了难题。当时有人质疑:整个五院只有钱学森见过导弹,你们谁见过?你们只能靠苏联这根‘拐棍’。还有人建议等留苏学生回国再开始仿制,以减少浪费。但中央认为国防形势紧迫,不能等。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父亲梁守槃被任命为仿制 P-2 导弹(代号1059)的总设计师。之所以代号1059,便是要在 195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完成仿制工作。

他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在他身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梁珪宣PPT

1958 年,仿制工作正式启动。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合作上逐渐变得消极。

一次,导弹需要一个环形高压钢瓶,这个高压钢瓶是需要用冷轧钢板进行焊接制作,但当时中国炼不出合格的冷轧钢板,向苏联订货,苏方却以生产线已满为由拒绝,称要等三年。

父亲仔细研究环形高压钢瓶的全套工艺后发现,钢瓶在焊接后需进行 700 摄氏度以上的回火处理,实际上已将冷轧钢板变为热轧钢板,决定使用国产热轧钢板制造钢瓶,成功解决了这一关键技术问题。

类似的问题接踵而至。

导弹需要不锈钢容器盛放硝酸和过氧化氢,但当时中国无法生产这种不锈钢。父亲从篮球中获得灵感,提出用铝做内胆、钢做外壳的双层结构,既耐腐蚀又承压,实验成功,再次突破技术瓶颈。

1960 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当年下半年成功发射了首枚1059导弹。

在1059导弹的设计过程中,父亲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我们不能永远仿制,要走自行研制的道路。

父亲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反设计的方法,要求研究人员,不仅要搞清弄懂图纸上的技术细节,还要学会反设计,即先进行理论计算,然后将结果与实物真实数据作对比,以判断所学知识是否足够正确。

这个反设计法培养了我国自己的科技队伍,让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后期可快速切换至独立自主研发的状态。

也是得益于反设计法,我国成功研制出海鹰 2 号导弹,射程超过 100 公里,解决了中国渤海湾海防的关键问题。

他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在他身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梁珪宣PPT

父亲一生身体力行,始终坚信:要实事求是、认真做事、自立自强。他的故事,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缩影,也是一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智慧与担当的真实写照。

策划制作演讲人丨梁珪宣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程专家梁守槃之子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林林

以上就是关于【他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在他身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14380.html发布于 2025-07-15 15:31:5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中首车旅集团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