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天、63场演唱会:这个五一假期明星们有多忙?

今年五一假期,演唱会可是太火了。
根据大麦网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北上广深及其他主流二线城市,5天要搞63场演唱会。
其中,有好几个明星连续几天开唱,像是王力宏在杭州5月1号到3号连唱三天,张杰在北京从5月2号到4号也连唱三天。
“抢不到票”、“秒没”、“手速根本跟不上啊”等成为歌迷们高频“吐槽”。
黄牛们还可能把原本就几百的门票炒上几千不等。
的确,按捺不住的火热之心背后,有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爱看演唱会,城市爱办演唱会。
2024年,我国有2900万人次观看演唱会(含音乐节),足足比2023年增长了45%,卖票方的收入更达到了296.36亿元!
这有多夸张?举个例子,去年全国电影票房才卖450来亿,观影人次却有10亿之多,相比之下,创造了电影票房近64%收入的演唱会观看人次,还不足其零头!
城市在办演唱会方面也“卷”,光去年上半年全国就有131个城市办了演唱会,超过50场以上的城市还达到了6个!
各地的主政者,更是拼,为了办演唱会,尤其是请到当红明星,更是大费心思。
其实不只是五一。
4月的北京,李健在五棵松低吟浅唱的余音未散,王力宏的歌声又点燃了广州体育场的夜空,刀郎的演唱会在深圳火爆开场,万人空巷......
4月26日歌迷集聚在刀郎深圳演唱会场馆前
每一场演唱会前,歌迷们在各种抢票平台忙得不亦乐乎,在每一座城市明星演出的场外,大家都挤爆了遍布人群的夜市,一张张朋友圈城市地标的打卡也能在社交媒体上收获数万点赞。
这方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界著名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杰克逊推出了自己的站点巡回音乐演出活动模式,直接把个人演唱会推向了文化盛典高潮。
迈克尔杰克逊在台上表演
由此,世界各国的演唱会开始迎来第一波大发展,国内的音乐人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只是录制一些MV。2000年前后开始,周杰伦、张学友、刘德华等人开启了大型体育场时代。
不过那会儿,明星们的演出多集中于香港、台北及内地少数城市。
音乐人的集会演出也多由专门的电视台转播,并不太涉及城市之间的“比拼”,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CCTV的《同一首歌》。
央视《同一首歌》舞台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利性的提升以及人们娱乐需求的增长,演唱会等经营性活动数量有一定增长,到2019年,全国各地的大型演唱活动(指5000人以上,通常是演唱会,下同)已有800余场。
井喷式的爆发出现在这两年。
在2023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已高达34.24万场,票房收入315.41亿元,均远超2019年水平。
演出活动场次情况
到了2024年,这一数据再次增长,并呈现出了2个新特征。
第一点,是规模越办越大。
4月刚发布的《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的趋势分析报告》指出,“2024年大型演唱会的票房同比增速突出,达到78.1%,成为市场最受瞩目的消费品类。”
万人规模以上的场次更是同比增长84.4%,哪怕在今年,一些大明星演唱会的观看人数规模也都在60万-200万之间。
大麦网2025部分知名艺人演出规模场次
“规模越大,这两年演唱会的票就越难抢了”,有不少网友因为抢不到票而“心碎”。
第二个特点,歌迷热潮带动下,城市之间也玩起了更大的比拼。
仅在去年上半年,全国就有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4个省份的演唱会场次超过100场。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地区成为去年大型演唱会场次最多的地方,合计票房占比达63.5%,城市票房竞争方面,上海连续2年排到了第一,太原则成为进入前10的唯一一个三线城市。
演唱会的消费区情况
也不乏县城加入“战局”,比如,浙江永嘉县就曾以一场音乐节邀请了一些颇有名气的歌星,吸引超过2万人次前往当地。
演唱会表面看似粉丝或者歌迷们的抢票行为,往深处看,一些城市正把它打造成为新型文旅产业。
因为,这里有一本大家都算得清楚的经济账本!
经济学中,有一个叫“杠杆”的原理,它的具体解释是,“通过借入资金或者其他资本,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通俗地讲,就是利用外部资源来扩大效果。
而这种乘数效应的杠杆作用,恰好在演唱会上被放大到极致。
先看结果。在一些城市,演唱会的确被形容为“行走的GDP”,这源于其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测算,每1元门票消费可拉动4.8元周边消费,虽然目前不同城市、歌手乃至座位场次的价格不同,但带来的乘数现象是明显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2023年周杰伦的海口站演唱会结束后,当地很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4天吸引15.46万人次,旅游收入9.76亿元,而当年海口端午的旅游收入才3亿多,足足比这4天少了三分之二还多。
演唱会期间,海口华彩洲际酒店的房间预订爆满,图为入住的游客
无独有偶,南昌2024年也曾凭借27场演出和超100万的观众人次,直接拉动了当地16亿元的消费;呼和浩特因周杰伦4场演出吸引18.4万人次,旅游收入飙至28.8亿元......而且这些地方还是三线城市,可想而知,一、二线城市的爆发力会大得多。
有人不禁要问,一场演唱会怎么就撬动了如此大的经济效应?
真相是,这与演唱会自身产业链衍生逻辑有关。
演唱会的上游为内容制作发行方(艺人等),中游为票务、场馆、赞助、设备等,最大的“蛋糕红利”在下游,包括:城市观光、住宿交通、餐饮购物等一系列吃喝玩乐的东西……
居民看演唱会期间产生的消费类型
还是用杠杆原理来解释,明星艺人作为上游方,是所谓的外部资源,而当地城市则是内部主体,城市借助这种“稀缺资本”,就能放大下游产业的回报。
回报当然还离不开2个因素,一是消费群体;二是消费频次。
在观众画像结构上,20岁到34岁的年轻群体是看演唱会的主力,他们是挣钱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力最强的人群。
这在收入水平和观看频次上也得到了印证,月收入5000元到10000元的观众数量占比最高达41.7%。而且很多人至少每年都要看1场大型演唱会,看2次的占比也在提升,演唱会已成为他们年度大类别消费的必选项目。
演唱会的观众画像
除此之外,城市自身的底蕴和吸引力也颇为重要,构成了产业乘数的最大底气。
如果仔细扒一扒,会发现从综合比拼看:城市经济越发达、文化底蕴越多、旅游资源越良好,并拥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完整服务基础的城市,越成为各家演唱会的热门目的地。
以近2年各地演唱会举办城市的TOP10为例,大多属于国内一、二线城市,比如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南京是六朝古都、重庆是网红旅游城市……
演唱会票房TOP10城市
反过来讲,“演唱会作为一种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演唱会与城市两者一结合,产生的“1+1>2”的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曾指出,演唱会是“超越时空的情感容器”,歌迷在合唱中重温青春,城市则成为记忆的载体。刀郎新歌引发的怀旧潮、伍佰“指挥式演唱会”的集体狂欢,无不印证这一点。
演唱会消费偏向情况
但把这个价值点沿用到城市竞争上,观众的情绪价值不仅仅是艺人给的,城市的确也很重要。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游客,正把城市消费推向新的高潮!而每一个承接流量的城市,也把文旅名片玩出了新样式!
考虑到演唱会大多是跨省而来,这个比重在去年整体高达64.2%,其中在二线城市,跨省观演的比例最高,达到44.2%,比如青岛单年获批的35场演唱会中,跨城观众占比超70%。
所以,来的都是客。这成为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然要遵循的一个规律,“酒店均价翻倍、景区限流等状况,也多是外地游客导致的。”
如此一来,城市为了吸引明星来开演唱会也就使足了劲。例如,苏州推出十条针对性举措,对达到5万人次的演唱会按照每人次15元对主办单位予以奖励,旨在吸引更多艺人来演出;青岛优化了快速演唱会审批通道;重庆推出“明星IP与酒店连住套餐”......
但对演唱会举办地而言,只吸引艺人还不够,如何为游客们着想更为重要,即大家实则还要拼“服务温度”,让游客对城市满意才行,这是增加“回头客”的长久之计。
太原就曾成立专班保障游客接驳,并为一些游客发放免费雨衣;南宁还为场外歌迷举办了市集;西安借TFBOYS演唱会将“大唐不夜城”营业时间延长……这些服务算是一种“人情味”,细节可能让城市从“路过地”变为“目的地”。
大唐不夜城
如果放大到近几年比较火热的城市文旅竞争来看,其他流量现象也是如此,文旅消费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类似的例子不少,哈尔滨就借“南方小土豆”出圈后,用冰雪大世界中的极致洗浴中心承接外来滞留的游客,避免让游客受冷;重庆荣昌因为“甲亢哥”带火后,当地书记亲自上阵查看食品安全、景区价格、交通管理等情况,要求政府人员在五一期间全员上岗搞服务,甚至把政府部门停车场的位置留出来给八方游客......
这些城市的做法有一个共同点:把流量现象作为“钩子”,用细节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这意味着,一座城市能否接住每一波人流和火爆,外在资源是基础,内在服务方为根本。
互联网平台的五一热门城市旅游目的地
所以,城市的文化旅游比拼,需要拼流量,关键在于能否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尤其是在假日黄金周这种演唱会与旅游最为火爆的时节……
当城市纷纷亮出“演唱会+”王牌:比的不只是谁有更多明星,而是谁更能读懂人心。
或许,答案就藏在观众的心里,更在每座城市为歌迷点亮的那盏“欢迎”灯牌和“用心服务”里。
这个五一假期,你去看演唱会么?
以上就是关于【5天、63场演唱会:这个五一假期明星们有多忙?】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9045.html发布于 2025-04-30 17:32:2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