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零售的进化,需要更短账期

访客 2025-04-21 10:31:03 2452
中国零售的进化,需要更短账期摘要: 文 | 白嘉嘉肃杀的关税大战下迎来一缕久违的暖意。针对无理的关税挑衅,国内多家电商平台、大型商超集体出手,宣布将扶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大力抢滩国内市场。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信...

中国零售的进化,需要更短账期

文 | 白嘉嘉

肃杀的关税大战下迎来一缕久违的暖意。

针对无理的关税挑衅,国内多家电商平台、大型商超集体出手,宣布将扶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大力抢滩国内市场。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市监主管媒体接连发声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文章提到,须重视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好长账期问题。

文章指出,随着消费模式的迭代,电商平台成为了主要商品销售出口,作为零售商的电商平台成为强势方,开始主导市场。也因此,账期就变成了企业等待拿到货款的周期,而不是企业帮助零售商缓解资金压力的信用周期。

但是,企业或批发商,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远高于电商平台,他们的境遇很多时候不被关注。这不利于市场繁荣,更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

这两年,有两个词不停拨动着中国品牌本就紧绷的神经,一个是越来越低的价格,另一个就是越来越长的账期。

1、商户苦长账期久矣

想要理解账期为什么对中小商家如此重要,首先要理解账期是什么概念。

账期指的是商家从供货到获得付款之间的时长。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当前主流电商平台对商家的账期一般在7至60天左右。

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自营模式电商的账期最长,公开信息显示平均约60天。

平台模式的电商账期普遍较短,在15至30天不等;像淘宝、天猫在大促期间甚至能做到0账期。

长账期给商家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不言而喻。一旦平台遭遇风波甚至关停,账期内的欠款就会成为一笔难以追回的烂账。

此类案例频频见报,损失上百万的商户屡见不鲜。

但更核心的问题在于,长账期对现金流造成的挤压,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有一家工厂,生产100万商品的成本是50万,生产周期15天。想要保持工厂运转不辍,如果账期15天,准备100万就够了。如果账期60天,则需要准备250万。

这150万的现金流差额正是账期带来的负担。

更令中小商家有苦难言的是“账期+供应链金融”。

一些平台瞄准中小供应商资金链紧张的痛点,“慷慨”地推出了所谓的供应链金融,向供应商提供专门的融资贷款服务——当然,这是要利息的。

用账期占用上游供应商资金,再向对方发放贷款收取利息。“账期+供应链”的玩法一直被业内诟病,但大多数中小商户在平台面前缺乏谈判能力,只能默默忍受。

实际上,不仅仅是电商零售行业,许多实体行业都饱受长账期的“摧残”。

据《财经》统计分析发现,伴随长账期和供应链金融的愈演愈烈,硬件供应商的整体营收和利润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现金流在持续缩紧——这无疑是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埋下风险。

不仅是小商家,历史上被账期问题卡得死去活来的大公司,问问Deepseek就有答案。疫情期间,某国产电脑品牌老板就曾直接发微博表示:目前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面临现金流断裂问题。

2、账期不该成为一门生意

线下的小个体直接面向个体消费者,一般是即售即收,回款速度只取决于销售速度。

但是自营电商商家,除了上游供货商和下游用户,中间还多了平台这道坎。

大平台挟规模和流量,通过拉长账期,享用着对商家时间成本的掠夺。时间就是金钱,用钱还能生钱。

行业内,由账期衍生出来的很多金融场景比比皆是。

供应链金融、保理、期票贴现无不是通过对货款的压制,将应收账款变成了收息工具。账期太长,没钱支付给上游,有平台给你贷款。

平台企业有成百上千的商户,GMV万亿规模下的结算资金达到上千亿元,延期付款两个月,相当于无息占用平台商户资金两个月,延期付款一年,相当于获得一年的无息贷款,当下的一年期贷款利率是3.1%,占用100亿元一年,资金一年,相当于省了3.1亿元利息。

账期长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在结算的时候还不给现金,只给商业承兑汇票,兑现期又要延后。很多商家需要拿商票去贴现,又得付出5个到10个点的贴现率。

这意味着供应商不仅要在平台压力下每年降低供货价格,而且在收款的时候又降了一次价。

长此以往,产业没有技术进步,只有金融实现了升级。

3、超短账期的核心是“共赢”

纵观各个行业,你会发现越是历经风雨的百年企业,就越能意识到良性循环和共赢的重要性。

短账期正是这些理念的反映。

例如,当国内车企平均账期直奔180天,宝马、本田等老牌车企的账期分别只有42天和32天。

当下国际贸易态势风云突变,很多外贸企业出口受阻。事实上很多外贸企业当时之所以选择做外贸,也是看中了出口贸易的短账期,并且经营活动也是按照短账期运转的。

现在国内很多零售渠道都在“伸手”援助外贸企业,但如果“长账期”的问题不改,很难真正帮到外贸企业。

从这个大背景出发,平台尽可能缩短账期,才是与上下游企业一同共克时艰的最佳姿态,搏的是未来的共赢。

事实上,这个问题恰好应该反过来问:

一个良性经济体系的运行,最终是推动资源更有效率地周转分配,那么,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长账期,还能存在多久?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是,当供应商被长账期拖累,最终只会传递到整个上下游行业的资金紧张,造成的后果是——企业没有资源去投资未来,也谈不上改善生产和提高劳动者收入。

这和国家目前倡导的“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消费”的主流趋势是相违背的。

这也是为什么,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尤其是对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平台,应该更积极地去拥抱那些提升产业链运转效率的选择,创造更多“共赢”而非“压榨”,更多“硬提效”而非“长账期”。

这是真正顺应历史潮流的长期主义,也是商业的应有之义。

一个中国商业走向良性循环的积极信号。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零售的进化,需要更短账期】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8147.html发布于 2025-04-21 10:31: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