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关税,让美国再次孤立

2025年4月2日,华盛顿特区白宫玫瑰园,特朗普一边慷慨激昂,一边举起一张大大的图表和已经签署的行政令,对全世界宣布了新的“对等关税”政策,并十分骄傲地宣称这一天为“美国解放日”。
这场活动是一场贸易声明活动,主题是“让美国再次富裕”。但关税宣布完,我觉得特朗普整这个活儿的真实名字,应该叫“让美国再次孤立”。
这一轮新签署的行政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准关税”,美国将对全世界的贸易伙伴征收10%的基准关税,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这个范畴,该关税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5日凌晨0时01分生效。。
第二部分是给各国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对等关税”,美国将对重点关照的贸易伙伴们,征收“量身打造计算”的对等关税,这部分关税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凌晨0时01分生效,所有其他国家将继续遵守原有的10%关税基准,加拿大和墨西哥与美加墨协定相关的商品,关税另算。
这轮政策宣布的时间点还是很有讲究,放在美股收盘以后,避免了美股走出一些什么不太可控的局面。但即便如此,纳斯达克的指数期货还是上蹿下跳地狂飚了几波过山车,纽约股市主要股指期货在活动过后几小时内,都走出了暴跌行情,节目效果依然相当爆炸。
特朗普第一任期对中国大打贸易战时,大家都以为这事只针对神秘的东方大国。结果到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原先一块搞东大的“盟友们”发现,美国嘴上说着大家是战略伙伴,一拔刀就照着哥们腰子捅,根本不讲武德。
特朗普到底为什么这样制定关税政策?被这些关税政策加速重置的全球贸易规则,受益的到底是美国还是中国?
牺牲一代美国人造福谁的产业链?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关税政策本身,确实不是为了针对中国而制定的。
很多人在解读川普关税大棒的时候,都喜欢设立假想敌,其实建国同志这一波操作,还真的是“从美国本土诉求出发”的,而且逻辑特别简单粗暴。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认为,美国无法摆脱制造业空心化,主要是因为进口商品太便宜了,美国本土产品因为生产成本高,没有价格竞争力。
怎么办呢?给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你们的生产成本低,我强行给你加关税成本,这样你的总成本变高,内外制造成本的差距被拉平,你在外面生产,跟在美国生产一样贵,企业就会愿意来本国本土建厂,制造业就可以回流了,工人就有工作啦,就业问题就解决了。
目前的中国产品成本,远远低于美国产品成本;但特朗普希望,加了关税之后,中国产品成本+关税成本=美国产品成本。
但问题就在于:首先,这个等式不一定能够成立。很多领域,即使美国再征收百分之百的关税,成本也拉不平。以汽车产业为例,美国汽车工人的平均时薪高达30美元,而墨西哥汽车工人的时薪仅为3美元,加关税的同时还要赶走美国劳动力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非法移民”,成本就更难拉平了。
其次,供应链重构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从建厂到形成规模效应,通常需要5 - 15年的时间。没完成之前,通胀和就业的矛盾会更加尖锐。且不说企业还要付出巨大资金投入,应对技术、市场、人才的挑战。单说短期内美国制造无法填补产品需求缺口,那就还要依赖来自中国和全世界的产品过生活。就属于工作没找着,钱还不值钱了。
最后,即便成本都能实现拉平,但商品整体价格一定是上升的。可能会有人去美国建厂,美国人可能找得到工作了,但美国普通人的可支配收入反而会变少。通胀会让重获工作的美国人觉得自己更穷了。以后美国人每天在工厂干活,可能还不如没活干的时候富裕。
这是个至少要牺牲美国一代人的模型,一顿大棒打下来,富裕不富裕不知道,只知道我仿佛梦回美国的门罗主义时代,简直是异想天开之下要自绝于世界贸易体系。
关键是,牺牲了一代人都还不一定真的有用。因为其他国家也不是死的。尤其是,在形成产业链集群和完整供应链这件事上,还有个大魔王,叫中国。
供应链大魔王,也要警惕外迁陷阱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的确是简单粗暴了点,但以牺牲美国一代人为代价的“重置”,并不一定没有效果。这中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如何应对。
应对得好,这就是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实现全球化的跳板。应对不好,的确有可能让中国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问题。其中一个应对的关键点,就是一定要避免盲目的产业外迁。
举个例子,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
2025年,特朗普紧锣密鼓的关税大棒落下之后,我国服装纺织业出现了一些“心思浮动”,一些不堪其扰的跨境电商、OEM企业,开始试图将产业链整体外移到越南等第三方国家,来规避潜在的贸易摩擦。
中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纺织业中心,图源来自:世界银行《Recent patterns of global production and GVC participation》
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从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纺织业出口额为3011亿美元,只占了全国总出口额的8.6%,但却实现了148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占贸易顺差总值的19.4%。
也就是说,虽然绝对产值占比不高,但纺织业仍是目前我国出口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赚取外汇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且2024年,纺织业占就业人数占工业整体的7.7%,占制造业的8.4%。
无论是从贸易角度,还是就业角度,服装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轻工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产业中坚力量,一定要警惕踩入外迁陷阱,避免盲目地跟随美国关税政策变动而外迁。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
但警惕的同时,中国产业,尤其是产业带制造业,也在迎来一场巨大的机遇。
美国无差别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关税,某种意义上讲,是逼迫全世界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你是选择美国市场?还是选择除美国之外的世界市场?
这种选择题,其实是在逼迫中国产业带将重心转向其他市场。美国在自我孤立,而中国则在进一步开放,拥抱世界。
还是那句话,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而且被别人捅了刀子的,也会更倾向于向中国为核心的贸易体系靠拢。
本质上,美国当前的问题,源于长期以来金融资本主导的“再分配”体系:
贸易逆差让美元流向全球其他国家;其他国家收到美元,又去买美债,投资美股,美元就通过金融市场回流到了美国。
但是这些通过金融市场回流到美国的钱,全被本就有钱的美国上层赚走了,于是有钱的变得更有钱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算了,这些人赚的盆满钵满,还联基建都不搞,也不投给公共服务。于是美国山火才怎么都扑不灭,因为消防的预算都被砍没了。医疗和警力也集中在富人区。
而中国只要警惕制造业过度外迁的陷阱,把制造业的核心产能和先进产能留下来,给国内留足稳定的订单,就能进一步保障产业带的就业稳定,让经济增长的红利惠及普通民众。
就要求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要注重反哺国内产业链,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企业应将海外市场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回国内,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通过合理的利润分配,确保国内产业带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避免出现韩国式的“财阀经济”陷阱,即企业发展成果被少数人垄断,普通民众无法从中受益。
政企协同,中国大企业需要站出来
虽然说了要“警惕陷阱”,但只谈觉悟,不谈利益也是“耍流氓”。
大家出来工作,创办公司,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尤其是中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生态,这些基层的,一线的小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很弱,这就需要宏观引导,和实打实的产业支持。
这里面,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将高附加值环节(如研发、设计)留在国内,同时支持低端产能有序外迁。而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则应该扮演调节角色,帮助中小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
拼多多的Tume,阿里的速卖通,包括抖音电商,这些中国本土的电商企业,过去几年里一直在帮助中国产业带商家,打通出海的道路,铺设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基础设施。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大型平台企业,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中国产业带小商家们的“风险缓冲带”。它们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有义务帮助和扶持中国小商家度过关税难关的。
比较让人欣慰的是,从目前能看到的举动来说,中国的电商平台已经有此觉悟。比如4月3日,特朗普关税政策落地的同一天,拼多多就刚好启动了一个“千亿扶持”计划,表示将要加大对跨境中小商家的补贴力度,针对性帮助跨境商家稳定生产,降本增效,应对出海风险。
中国的产业带商家,撑起了中国的电商平台商品供给。而现在,是中国电商平台企业,回馈中国产业带商家,反哺产业带市场稳定的时候了。这种直接资金投入,和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有时候效果比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举个例子,广东省惠东县的女鞋产业带此前在相当一段时间陷入过一些困境,也是在拼多多这些电商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支持之下,快速调整产品款式和生产计划,才重获新生的。到了2024年1-9月,惠东女鞋企业出口就已经达到45个亿,同比增长了12.5%,挽救了数十万产业工人的岗位。
只有同时发挥政策调节作用,和企业调节作用,才能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仍将核心产业链、技术研发和利润分配留在国内,而非单纯将工厂搬至海外,变成“无根企业”。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逼迫中国企业被动外迁,也可能倒逼中国产业升级,真正走向全球。关键在于,中国企业不能重蹈美国“资本外流、民众受损”的覆辙,而应让全球化成为国内经济转型的助力,而非空心化的开端。
·····End·····
以上就是关于【特朗普关税,让美国再次孤立】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6884.html发布于 2025-04-04 13:02: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