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和21世纪,哪个阶段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成就最大?

在谈到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成就时,建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及21世纪以来的发展成绩对比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为判断标准,很多产业的发展成就对比是“5年=50年”:即前面50年的发展成就等于甚至还不如21世纪5年的发展结果。
那么,是不是前三十年乃至前五十年的发展都没有多大的价值,中国工业是21世纪才发展起来的?
这些疑问的本质是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和21世纪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能不能割裂开来?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中国三个阶段的发展绝对不能割裂!
既然三个阶段的发展不能割裂,那么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年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到底体现在哪里?
中国在三个时期的发展成果对比
我们将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划分标准主要是为了方便对比因此并不精确:
建国前三十年,时间1950~1980年;
改革开放二十年,时间1981年~2000年;
21世纪二十年,时间2001~2020年。
我们统计各时间段内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来对比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工业化成就。
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作为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不同时期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21世纪二十年
图1:中国各时期发电量增量对比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的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时,电力工业极度落后。
1980年,中国的发电量增长至0.3万亿千瓦时,前三十年发电量的增量是0.3万亿千瓦时;
2000年,中国的发电量增长至1.37万亿千瓦时,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中国的发电量增量是1.07万亿千瓦时,增长速度是前三十年的3.5倍。
在21世纪的二十年,中国的发电量增加了6.4万亿千瓦时,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6倍,是前三十年的21倍!
21世纪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显著加快的,每5年的发电量增量都超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发电量增量,“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三个5年时期的发电量增量更是都超过前50年的发电量增量。
从发电量增量来说,前三十年的发展成果不到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三分之一,前五十年的发展成果仅相当于21世纪5年的成绩。
图2:中国各时期钢产量增量对比
前三十年,中国钢铁产量的增量是0.37亿吨;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钢铁产量的增量是0.90亿吨,增长幅度是前三十年的近3倍;
21世纪的二十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增加了9.37亿吨,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10倍,是前三十年的25倍!
在21世纪的二十年,中国每个5年时期的钢铁产量增量都超过前50年的增长幅度。
图3:中国与其它国家钢产量对比
与全球主要工业国的钢铁工业相比,中国钢铁工业前三十年加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成就已经十分显著:199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就超过1亿吨并达到全球第一。
但从中国钢铁工业自身的发展来看,21世纪才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高潮时期,中国钢铁产量每年新增的产量都有几千万吨,相当于德国的钢铁生产规模。
在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钢铁产量一年增加了9000多万吨,几乎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钢铁产量。
正是21世纪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钢铁工业在全球一骑绝尘。
图4:中国各时期水泥产量增量对比
图5:中国各时期乙烯产量增量对比
除了电力和钢铁,石化(化纤、乙烯)、水泥、电解铝、化肥、煤炭等其它基础工业部门的产量增长也都有相同的特征:
21世纪的发展成就远远超过前五十年,甚至是“5年=50年”!
不仅仅是能源、材料等基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具有这种特征,中国的汽车、船舶等复杂产品制造业部门的发展特征同样如此。
图6:中国各时期汽车产量增量对比
前三十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从零增长至22万辆;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185万辆,增长速度是前三十年的8.4倍;
但21世纪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中国汽车产量在21世纪二十年增加了2325万辆,其中 “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个5年时期的汽车产量增量更是远远超过前五十年的增速。
以汽车产量增量来说,前三十年的发展成果不到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八分之一,但是前五十年的发展成果还不如于21世纪5年的成绩。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在全球排在第七位,不仅不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汽车强国,也不如韩国、西班牙等国家。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超过美国和日本达到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3000万辆,生产规模是美国和日本的三倍以上。
为什么中国不同时期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差距极大?
不同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成果的巨大差距,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技术进步本身带来的生产力提高;
第二,中国掌握技术的程度,或者说中国技术追赶的情况。
生产力首先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
同样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越先进的生产力越高!
图7:不同火电机组发电量对比
以火力发电机组为例,对比不同技术水平火电机组的发电量。
假设火电机组的年平均发电利用时间为5000小时,那么一套装机容量6000千瓦机组的年发电量只有3000万千瓦时,一套6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量则可以达到30亿千瓦时,一套10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量则可以达到50亿千瓦时。
1949年中国全国的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时,不如现在一台百万千瓦机组的年发电量。
当然火力发电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装机容量,还包括发电效率(发电煤耗)、环保水平、自动化承担等多方面,但总体来说先进机组在各方面的性能都更加优秀。
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发电量最多的国家,不仅仅依靠发电设备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发电技术的进步!
图8:不同高炉日产量对比
不仅电力工业如此,其它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例如同样一座高炉,汉阳铁厂高炉的日产量只有100吨,苏联援建鞍钢1000m等级高炉的日产量是1100吨,宝钢1号高炉的日产量是9100吨,而首钢京唐高炉的日产量则达到12000吨以上。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氮肥厂合成氨生产规模是5万吨/年,70年代中国引进技术建设大化肥厂的生产规模是30万吨/年,2000年后建设的合成氨装置规模达到40~50万吨/年。
中国工业化在不同时期取得不同的发展成果,首先是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决定的。
同样建设一座工厂,越先进的设备生产能力越高。因此时代越晚发展成果越大,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是如果中国自身没有掌握技术,那么同样不能享受到技术进步的成果,就无法在21世纪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各产业的技术是落后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只有当中国完成技术追赶后才能收获更多的发展成果。
以火力发电技术为例:
在解放前,中国不具备制造火力发电设备的能力,所以电力工业极度落后,解放时全国的发电量才只有43亿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和哈尔滨建设了两个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使用的火电技术是苏联援助的高温高压技术,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小,前三十年发电量只增加了0.3万亿千瓦时;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并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和优化创新,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电量增加了1.07万亿千瓦时。
在21世纪,我国引进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并在2006年左右完成了火力发电技术的追赶,掌握了最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
首台超超临界机组安装在华能集团浙江玉环电厂,2006年11月18日正式投运,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上海电机厂分别制造了汽轮机、锅炉和汽轮发电机。
图9:玉环电厂
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开始,中国发电量每年新增的幅度都超过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前三十年中国发电量的增长幅度。
在前三十年,中国普遍使用的火电机组是0.6万、2.5万、5万、10万千瓦机组。虽然也有装机容量20万、30万千瓦的机组,但是技术不成熟,投产花费了较长的世界,最终装备的数量极少。
从2006年开始,中国电力工业装备的机组基本上是60万和100万千瓦的机组,单套设备的装机容量是前三十年设备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经过连续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制造的火电设备不仅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追上并超过了世界最先进水平,这才有2000年后发电量的飞跃式增长。
图10:百万吨乙烯
以1991年宝钢二期投产为标志,中国钢铁工业基本完成了技术追赶,中国通过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掌握最先进的钢铁工业设备。
以2000年仪征化纤年产10万吨聚酯装置投产为例,中国化纤工业基本完成了技术追赶。
以2010年前后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备投产为例,中国乙烯工业基本完成了技术追赶。
以2002年海螺日产5000吨低成本新型干法生产线投产为例,中国水泥工业基本完成了技术追赶。
正是因为完成了技术追赶,所以才有21世纪中国工业的飞跃。
图11:中国造船量
不仅仅是钢铁水泥电力石化这些基础工业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像船舶工业这样的制造部门也是如此。
2000年,中国船舶工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仅有8.5%。虽然中国的造船量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三,但是还无法制造30万吨以上的超大油轮、30万吨以上的干散货船、大型集装箱船和LNG运输船等高端民用运输船。
船舶工业的核心技术体现在船舶的设计能力上,2000年后中国船舶工业也陆续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具备了设计所有高端船舶的能力。
2002年,随着大船集团为伊朗建造的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的交付,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自主建造超大型油船的能力,在超大型油船建造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5年后,船舶工业成功开发了23万、30万、36万和50万吨级矿砂船系列船型,并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成功建造了载重量40万吨级的超大型矿砂船,标志着大型干散货船的突破。
从2005年开始中国船舶工业开始逐步建造10000箱(TEU)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在2013年开始减少180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 18000箱的建造是中国船舶工业在集装箱船建造技术上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
2008年4月3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14.7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大鹏昊”号正式交船。
2010年前后,中国已经能够设计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散货船、3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18000TEU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以及LNG运输船。
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10年增长了近25倍,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技术的突破,中国船舶工业在这个十年基本完成了船舶设计的技术追赶。
为什么不能割裂不同时期的发展?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产业的发展是有逻辑的,不存在奇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工业化在21世纪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五十年,但我们决不能将成功只归功于后面的努力,而忽视前五十年的奠基过程。
以汽车工业为例,载货车和乘用车市场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
图12: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载货车市场和乘用车市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
载货车市场基本由自主品牌占据,不仅合资载货车极少,进口载货车的数量也很少。
乘用车市场在2010年前(甚至是2020年)则基本由外国品牌主导,合资品牌汽车占据了中国乘用车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乘用车进口数量还十分庞大。
为什么中国载货车和乘用车市场的状况差距如此巨大?
根源还是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同!
改革开放前,中国载货车特别是卡车工业已经有相当的基础,基本掌握了设计制造技术。
二汽是中国独立设计建设的大型汽车制造厂,二汽的中型卡车也是自主设计制造的,中国只是在重型卡车上技术比较落后。
对比卡车工业,中国轿车工业的基础则要差得多!
改革开放前中国最大的轿车企业是上海汽车厂,轿车年产量最高只有7000多辆,生产方式还处于手工阶段。
一汽的红旗轿车虽然大名鼎鼎,但从1965年投产到1981年一共才生产了1520辆。
因此改革开放后乘用车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合资企业,而且合资过程中几乎完全依赖外国汽车企业——从品牌到技术到零部件都是如此。
中国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了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在国内初步建立了配套零部件体系。
正是这种产业基础的差距导致了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落后,一直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时代才逐步完成追赶。
即使是卡车工业,引进技术也有不太成功的例子,例如80年代斯太尔重型卡车技术的引进。
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主导下,中国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的重型汽车制造技术,并由济南汽车厂、陕西汽车厂和四川汽车厂组建的中国重汽集团负责技术的消化。
由于中国重型汽车配套产业链的薄弱,且中国重汽集团本身的生产设施都需要改造,导致斯太尔技术引进迟迟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斯塔尔重卡的产量和国产化率都上不去,最后重汽集团甚至不得不破产重组。
中国重卡工业发展起来还是在2000年以后,不仅重组的重汽三家企业都获得了重生,一汽和二汽也成功开发了重型汽车。
正是有了产业基础,才有2000年中国重型汽车的发展,这个产业基础不仅仅是汽车配套产业链,还包括钢材、技术加工设备等基础产业。
并不是购买了图纸就等于掌握了技术,就可以形成生产力。
即使有条件购买技术,也需要相当的技术和产业基础,才能最终实现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不能割裂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和21世纪的发展?
因为21世纪的发展需要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都是在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年奠定的。
中国在前三十年初步完成了产业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研发,改革开放二十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21世纪发展的起点。
没有前五十年打下的基础,中国在21世纪要从零开始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
中国并不是一进入21世纪就有能力制造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有能力制造装备钢铁厂的成套冶金设备,有能力制造30万吨以上的VLCC,有能力制造重型卡车。
制造这些装备的企业是在前五十年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一步一步从低到高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
制造发电设备的哈尔滨电气是50年代苏联援助建设的,改革开放后引进了西屋公司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的技术。
正是有了前面的这些奠基,哈尔滨电气才有能力在21世纪制造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使得中国的火力发电技术完成追赶。
制造冶金设备的第一重型机器厂也是50年代苏联援助建设的,苏联提供了高炉、轧钢等冶金设备的制造技术,一重发展了苏联的技术,并在改革开放后引进了德国西马克等公司的技术。
正是有了前面的奠基,一重才能制造宝钢二期工程中的高炉、轧钢等多项设备,使得中国冶金设备技术完成追赶。
中国工业化的成功是持续几十年努力的结果,为什么印度、越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无法学习中国的经验,因为他们无法像中国这样连续几十年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技术引进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印度的国际条件远远好于,难度印度不能引进技术吗?
那为什么印度发展不起来,因为印度没有产业基础,更缺少持续的努力,这才是中印发展差距的根源。
以上就是关于【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和21世纪,哪个阶段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成就最大?】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6507.html发布于 2025-03-31 13:15: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