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桌丨新能源车超充技术元年,专家呼吁重视电网承载能力可能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超充技术加速落地的热潮中,电网承载压力与资源均衡配置等挑战仍有待破解。
日前,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余卓平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近800辆、欧洲是600辆,而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量仅有200多辆,中国汽车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汽车工业产能仍有发展空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充分挖掘内需的关键环节之一。
理想汽车整车电动产品负责人唐华寅对澎湃新闻表示,汽车市场的智能化“下半场”已开启,但电动化“上半场”仍在持续。对于纯电车型而言,补能是最基础的需求。企业应该做的不仅是简单给消费者罗列参数,而是要通过技术研发提升充电用电效率,实现在相同电池容量下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
解决续航焦虑:企业开启超充技术军备竞赛
在新能源汽车补能方面,中国引领全球。上海市交通委科技信息处副处长王大军在演讲中指出,为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家将充电桩的建设纳入新基建,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明确充换电设施的建设目标、布局规划和技术标准,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1374.9万台,同比增长47.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90万台,私人充电设施984.9万台。
不过当前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补能焦虑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车企之间的竞争不再只聚焦在产品、技术,而是全链路、全体验、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竞争,是持续渗透到用户生活方式毛细血管里的价值体验竞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补能网络的协同,在车主实际用车生活中,补能是高频的刚性需求,也是影响用户出行体验的重要因素。”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赵昱辉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行业的解决方案正从“车”向“桩”延伸。在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技术竞争中,超充技术正成为关键突破口。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超充技术元年,是其从高端试水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
目前,普通交流充电桩的功率约为7千瓦;直流快充桩通常在60千瓦至180千瓦之间;而超充桩的功率一般超过180千瓦,部分领先企业已推出功率达250千瓦至480千瓦的乘用车超充桩,以及兆瓦级的商用车超充技术。然而,快充与超充之间的功率划分在行业内尚无统一标准,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企业方面,比亚迪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宣称“5分钟补能400公里”;华为发布“一秒一公里”的液冷超充技术;极氪推进1.2MW全液冷充电桩建设,企业正在掀起超充技术军备竞赛。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也密集发布超充电池,充电设施与动力电池技术正共同推动超充时代的到来。
全国主要城市正加速推进“超充之城”建设。早在2022年9月,广州率先提出2024年新增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深圳规划2025年建设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数量比达1:1,2030年超充站增至1000座;此外,重庆、福州、北京等城市也相继制定超充建设规划。
专家呼吁重视大规模超充对电网的冲击
尽管我国充电行业在规模化布局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充电效率、电网负荷、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制约用户体验提升与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充换电设施的布局与建设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如何平衡城市与乡村、公共与私人、快充与慢充、充电与换电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他提到,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大规模无序充电可能对电网安全的稳定运行带来冲击。
余卓平对此也表达了同样的顾虑。他指出超快充技术若大规模推广可能面临电网承载能力的结构性挑战。当前阶段,更建议将居民区夜间慢充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体系的基础性布局,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稳定的能源补给体系。
他呼吁相关部门对充电设施实施分级建设。首要任务是完善居民区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满足日常居家充电需求;其次应推进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所的充电配套,适应日间工作时段充电特点;同时,我国公共充电设施作为应急补能网络已趋于饱和,未来应推动结构性优化及技术升级。对于换电模式,在商用车、运营车辆等高频场景具有独特优势,但需审慎评估其在私人用车领域的适用性。
“超充肯定是我们电动汽车发展的助推器,是重要的助推力量,但它是不是非常完美?是不是我们唯一的路径?这是值得思考的。”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能源行业充电设施标准化委员会名誉主任贾俊国表示。
贾俊国指出,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中,其实电力的投资是巨大的。随着超充时代的到来,现有电网系统将面临显著挑战。传统充电设施与超充设备在电力需求方面存在数量级差异,而超充站通常选址于电网架构已定型的城市核心区域,这些区域普遍采用地下电缆敷设方式。这种电力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在供电容量、线路布局和投资规模等方面均存在实质性困难。
贾俊国透露,多个城市已经提出“建设超充之都”的命题,两年时间过去了,超充网络的建设因为难以盈利、充电通信协议不统一等原因而没有达到预期。
“对于充电需求和场景,超充与兆瓦充电是充电技术发展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不是全部和唯一。”贾俊国强调,规划建设协同发展的公共超快充服务生态,才能够推动整个充换电体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zsclv.com/zsclv/10387.html发布于 2025-05-16 10:59:0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好豆网